藍鯨新聞3月14日訊(記者 金磊)3月12日,微眾銀行宣布成立十年來,累計服務超4.2億個人客戶、累計申貸的企業客戶數超580萬,單賬戶IT年運維成本僅2元,單日交易峰值突破14億筆。
經過過去數年持續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領域探索,微眾銀行積累了大量業務數據與AI技術實踐,如今正積極打造AI原生范式、邁入AI原生階段。
微眾銀行數字金融發展部負責人姚輝亞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金融業技術格局,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微眾服務小微企業和普羅大眾的特性,決定著單客收入并不高。例如我們70%的貸款單筆利息不超過100元,這個收入結構靠原來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是沒法實現商業可持續的。”
據介紹,微眾銀行已構建起AI基礎設施、AI應用、AI治理三個層次的AI系統化能力。在基礎設施層面,微眾銀行自研了算力可調配、模型可插拔、成效可度量、模型資產可管理的AI工程化平臺,支持DeepSeek等主流開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同時,為提升網絡帶寬容量和傳輸效率、縮短模型訓練周期,微眾銀行推出了金融行業首款自研交換機,并構建了軟硬件全棧自主可控的AI智算網絡解決方案,實現軟硬件解耦與靈活組合配置。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已對外宣布引入DeepSeek大模型,探索相關應用。
談及大模型部署,姚輝亞向藍鯨新聞介紹目前采用的是“大小模型結合”的方式,前些年在行里就已部署了很多通用大模型,其提出模型可插拔,誰表現好就用誰的。比如文生圖,DeepSeek現在還做不了,可能就用Division大模型來做,每個大模型接進來之后,我們的工程化平臺負責團隊就去做大模型測評,然后會用到相匹配的產品里面去。
對于DeepSeek等算力要求極高的通用大模型來說,銀行在算力、數據等資源上的客觀實力顯然不足以支撐其“自研”,能做到的只有“引入”。 “比如說內容創作,內容創作里面可以文生文、文生圖、文生視頻,風格化的,都是大小模型結合的方式,里邊既有大模型也有小模型去創作。”
此外,姚輝亞還提到了基于業務人員數字化素養的科技產品經理機制,“這些年我們做AI也好,區塊鏈也好,很多是在業務還沒有需求時,我們先把底層的工具、基礎設施先準備起來,到真的要用的時候就可以迅速響應。我們過去的記錄最快的一個產品從概念提出決定要干,到最終上線只用了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