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3月15日訊(記者敖玉連)貝萊德基金高層變動還在繼續。
3月15日,貝萊德基金公告高管變動,郁蓓華出任公司總經理。原總經理陳劍因個人意愿,將淡出公司日常運營,轉任公司高級顧問一職。
陳劍是貝萊德基金司齡最久的員工之一,2020年4月加入擔任公司督察長。2024年2月,貝萊德總經理張弛離職,陳劍曾代任總經理一職后轉正,法律背景出任公募總經理職位,在業內看來,這是貝萊德總經理青黃不接的緩沖之計。陳劍如今淡至幕后,貝萊德對其作出的貢獻深表感謝。
新總經理郁蓓華來頭不小,她曾在浦銀安盛做了12年(2012-2024)總經理,是公司的靈魂人物。任職期間,浦銀安盛的公募規模從55億元升至3570億元,規模排名也從56上升至26名,躋身中型基金公司隊列。更早之前,郁蓓華還曾在招行工作多年,曾任招行寶山支行副行長、招行上海分行副行長、招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等職務,本土經驗豐富。
去年7月,郁蓓華卸任浦銀安盛總經理一職,在臨近退休年齡突然離開,曾引發市場猜測:原地退休還是再覓新東家?如今答案揭曉。
對于郁蓓華的加入,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范華表示:我們期待郁蓓華憑借其豐富的本地經驗,推動公司業務增長,深化客戶關系,推動創新,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去年年初,貝萊德調整了亞太區的高管架構,隨后中國區也開啟人事的密集變動。
2024年2月,范華加盟貝萊德擔任中國區負責人,統管貝萊德建信理財和貝萊德基金,在此之前她在高盛、招商系都有任職經歷。隨后,貝萊德基金總經理、投研總監等關鍵人物也紛紛離職,總經理張馳去了浦銀安盛做總經理,與郁蓓華來了一次職位對調。貝萊德基金副總、投研總監陸文杰也在年中離職,回到貝萊德香港做投研工作。
2021年6月,貝萊德獲得公募展業資格,公司高層、投研人員變動潮貫穿至今。董事長、總經理、投研總監、首席信息官、督察長等核心職位通通換人。對此,范華曾公開直面人員變動問題。
“國內的外資公募成立的時間都比較短,所以我更愿意稱之為創業公司。創業公司的高管變動通常會比較頻繁……貝萊德基金也處于磨合階段。有些員工從海外過來,對國內環境不太了解,國內員工進入一個全球性的機構,可能對海外的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一定程度的調整是正常的?!狈度A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變動的確存在,但這些變動都是正面的,算是及時糾錯。
除了人事調整外,貝萊德在2024年的產品布局打法也開始轉變。
公司展業早期,前4只基金都是發的主動權益類,疊加市場進入熊市等原因,凈值跌幅較大,目前僅貝萊德浦悅豐利這一只業績歸正,也正是如此,貝萊德被貼上水土不服的標簽。
2024年以來,貝萊德轉向多元布局,公司共發行7只基金,僅貝萊德卓越遠航是主動權益類基金,有4只債券型基金、2只股票指增(滬深300指增、中證A500指增)。對于布局的轉向,曾有員工曾向記者這樣比喻,布產品像是建房子,對于剛成立的貝萊德而言,多元布局才能讓房子的抗風險能力更強。
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管集團,最新管理規模11.6萬億美元,旗下iShares是全球最大的ETF發行商。貝萊德來華做公募時,市場曾期待能將指數尤其是低費率基因帶入中國,三年之后,貝萊德終于開始布指數:除兩只指增外,貝萊德還發了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規模50億元,而公司總規模123億元,這只指數基金占比40%。
而據記者了解,貝萊德中國未來的發力方向還包括:債券類ETF、海外資產(QDLP、QDII、互認基金等)。
不過,與本土內資相比,外資公募還是存在渠道劣勢,而無論是富達做養老,還是貝萊德做海外QDII,都繞不開“壘規模”階段,這或許也部分解釋了為何外資批量轉向發固收,做To B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