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3月18日(記者 王健文)3月17日晚間,華人健康(301408.SZ)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阿里健康(0241.HK)減持時間屆滿,期間累計減持公司股份1004.89萬股,占總股本的2.51%,合計套現約1.20億元。本輪減持完成后,阿里健康持有的華人健康股份降至5%以下。
華人健康起家于安徽,旗下連鎖藥店品牌國勝大藥房是安徽最大的醫藥零售連鎖企業。近年來,公司在不斷“跑馬圈地”,通過收并購的方式擴張連鎖藥店數量,并跨界進入了醫藥生產行業。但在頻繁收購之下,華人健康逐漸積累了大額商譽,減值風險隨之提升。
3月18日,華人健康股價低開低走。截至收盤,公司股價為12.48元/股,跌幅為1.73%,總市值約為50億元。
限售股解禁后股東集體減持,原第二大股東阿里健康套現1.2億
2023年3月,華人健康成功在深交所上市,發行價為16.24元/股。上市首日,公司股價最高觸及28.24元/股,而后便開始震蕩下行,至2023年10月時跌破發行價。
雖然目前華人健康的股價已破發,但早在2018年就入股的阿里健康卻仍能通過減持獲利。
招股書顯示,2018年5月,阿里健康全資附屬公司阿里健康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斥資1.33億元參與華人健康增資,取得了公司1111.11萬股股份,并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20年12月,華人健康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阿里健康的持股增至3004.94萬股。以此計算,阿里健康持股的成本價約為4.44元/股,遠低于公司當前股價。
根據華人健康公告,2024年11月,阿里健康官宣將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彼時,阿里健康的持股比例為7.51%,計劃減持比例不超過3%。
至今年3月17日,阿里健康共減持華人健康股份1004.89萬股,平均價格為11.98元/股,合計減持套現約1.20億元。此次減持完成后,阿里健康的持股比例由7.51%降至4.99999%,已低于5%的持股比例。
阿里健康在簡式權益報告書中表示,公司減持華人健康股權主要是出于自身資金需求。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減少持股。
除阿里健康外,華人健康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東華泰紫金和賽富投資也在減持股份。
招股書顯示,2017年10月,華泰紫金通過旗下基金華泰大健康一號、華泰大健康二號、道興投資參與對華人健康的增資。2018年12月及2020年9月,賽富投資也通過旗下基金蘇州賽富、黃山賽富、騰元投資、長菁投資入股上市公司。
到了2024年3月華人健康限售股解禁后,華泰紫金和賽富投資便先后宣布減持上市公司股份。
其中,華泰紫金曾于2024年3月及2024年10月間兩次宣布減持,減持幅度分別為0.35%、0.92%。減持完成后,其持股比例由5.68%降至4.41%。減持完成后,華泰紫金累計套現約0.63億元。
2024年8月,機構股東賽富投資也官宣減持,最終減持幅度為1%。減持完成后,賽富投資的持股比例由7.38%降至6.38%,合計套現約0.48億元。
頻繁收購擴張體量,商譽激增存風險
華人健康成立于2001年,主營醫藥零售、醫藥代理以及終端集采業務。其中,通過線下藥店開展的醫藥零售業務是公司最核心的業務,2023年營收貢獻近7成。
在連鎖藥店行業內,擴張體量的方式通常包括自建門店和并購已有門店兩種。其中,并購已有門店所需時間成本較少,且能幫助公司快速打入新市場。因此近年來,各大連鎖藥房公司均頻繁通過收并購進行擴張。
華人健康同樣頻繁通過并購方式擴充門店規模。2023年內,公司共計進行了15次收并購交易,其中14次是收購零售藥店資產,合計出資約為4.85億元。2024年,公司又收購了六安市平安大藥房80%股權,安吉縣百姓緣大藥房46.01%股權,合計出資約1.81億元。
頻繁收并購之下,華人健康的零售藥店門店數量迅速擴張。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旗下門店數量已達到1697家,較2022年底增長了704家,其中并購獲得的門店為501家。
除了擴充門店外,華人健康也多次通過并購的方式拓展業務線。早在2019年,華人健康就斥資410萬元收購了匯達藥業,進而拓展了終端集采業務。2023年,公司又以3.27億元的對價收購了江蘇神華,進入了醫藥生產行業。
整體來看,在完成了上述收并購后,華人健康仍保持著較好的流動性水平。2024年9月末,公司的貨幣資金余額為11.00億元,短期借款余額為3.7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性負債余額為2.70億元,貨幣資金能夠覆蓋短期債務。
但同時,華人健康也因并購積累了大額商譽,存在較高的商譽減值風險。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的商譽賬面余額為9.94億元,已經達到了總資產的20.03%。
在業績方面,持續不斷地資產收購讓華人健康的營收規模同步提升。但同時,激增的研發、運營成本,也讓公司的利潤水平坐上了“過山車”。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2.62億元、37.97億元、32.6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0億元、1.18億元、1.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