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3月18日訊(記者屠俊)近日,“雪王”蜜雪冰城IPO市值快速突破1500億元,卻引來醫藥領域羨慕的目光,有醫藥人自嘲“做藥不如做奶茶攢錢”,創新藥在國內商業化承壓成為業內痛點。
“創新藥面臨‘上市即國談’,惠及患者的同時,紅利期縮短,院內準入依然較難等特點、市場面臨一定壓力;在此背景下,零售藥店正在成為創新藥商業化的重要場所之一,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中康科技商用數據事業部CSM總監郭贊華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健康商品交易大會(下稱“2025西鼎會”)上指出。
院外市場被寄予厚望,不過,藥品零售市場整體也已經進入薄利時代,其中頭部特藥藥房,包括圓心科技、思派健康等也陷入長期虧損、毛利率低等經營困境。
院外DTP藥房成創新藥使用重要市場,但頭部DTP藥房陷長期虧損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藥師、博士生導師翟青指出了創新藥在臨床使用中的一些難點,她指出,醫院醫保控費、藥占比、采購目錄、支付標準等限制,大部分藥物常常采取臨時采購;臨床患者“OS”硬道理,創新藥部分適應證未納入醫保或者存在使用限制,在此背景下,DTP藥店正在成為創新藥應用的重要場景。
根據中康科技監測數據,2019-2024年創新藥銷售數據中,零售藥店(DTP)渠道保持雙位數增長,遠高于等級醫院渠道,以2024年為例,2024年等級醫院整體銷售額為2902億元,同比增長2.6%;零售藥店(DTP)整體銷售額為872億元,同比增長16.3%。
不同于普通藥店,DTP藥房更聚焦于高值、創新、罕見病藥物(如腫瘤靶向藥、免疫治療藥、罕見病特效藥),以及需要特殊存儲(如冷鏈藥品)的處方藥。
郭贊華指出,2024年全國DTP門店總體達到7132家,包括三類,一是批零一體化藥房,包括全國性三大巨頭(國藥集團、華潤、上海醫藥)和區域性龍頭連鎖;二是數字化藥房,提供數字化健康醫療服務,受到互聯網資本加持,包括圓心科技、思派健康、零氪科技等,還有就是傳統零售DTP專業藥房。
不過,雖然院外市場已經成為診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藥店服務也已經進入薄利時代,其中DTP藥房的毛利率甚至比普通藥店更低。
以DTP藥房頭部企業之一圓心科技為例,雖然受到騰訊、紅杉資本、啟明創投等一眾知名投資機構的青睞,但從2021年起5度遞表港交所未成功上市,而從其聆訊資料中營業數據來看,2020-2023年前八個月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6.29億元、59.38億元、77.75億元、62.96億元。盡管營收規模持續增長,但公司虧損規模也持續擴大,同期實現期內虧損分別為3.63億元、7.57億元、8.05億元、5.73億元,凈虧損率為10%上下,而其毛利率也僅為個位數。
2022年,老百姓(603883.SH)、益豐藥房(603939.SH)等毛利率均超過30%,同期,圓心科技毛利率僅6.9%。
圓心科技的院外患者服務的收入占比超9成,其中,院外藥房及藥品批發服務貢獻超過來自院外患者服務收入的約9成,也就是說,銷售處方藥及藥品為圓心科技的核心業務。對于其院外患者服務毛利率低,圓心科技在申報稿中曾表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公司通過提供折扣優惠及若干免費醫療服務的方式,加大力度推廣在線業務;二是,公司以折扣或回傭方式為處方藥及非處方藥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以進一步擴大的客戶群及市場份額。
無獨有偶,已經上市的思派健康(00314.HK)也處于連續虧損中,2021-2023年歸母凈利潤虧損分別達到37.4億,13.71億和2.558億。思派健康的主營業務包括特藥藥房業務、醫生研究協助及健康保險服務,其中特藥藥房是其營收的主要來源。
藥品零售整體業績承壓,提供專業、有溫度的服務或是解法
DTP藥房為患者提供藥品銷售、送藥上門等服務,同時也提供用藥咨詢、追蹤進展等增值服務。專業服務能力是DTP藥房顯著區別于傳統社會藥房的一個特點,而盈利能力和利潤率低成為DTP藥房的痛點。
有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DTP藥房主要銷售高值藥品(如腫瘤藥、罕見病藥物、生物制劑等),這部分藥物藥店的采購成本就較高;國家醫保談判和帶量采購后,大幅壓低藥品價格,藥房銷售價被迫同步下調,但采購價格調整往往滯后,擠壓利潤空間。另外,DTP藥房需提供用藥指導、不良反應監測,需要配備執業藥師,還需要配備冷鏈配送等,相較于普通藥房成本更高。
不僅是DTP藥房,受到藥店數量過多、競爭激烈;網購藥品、O2O送藥服務普及等影響,藥店零售整體市場承壓。
Wind數據顯示,包括國藥一致(000028.SZ)以及六大民營連鎖企業在內,2024年盈利能力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以2024年前三季度銷售凈利率為參考維度,健之佳(605266.SH)、漱玉平民(301017.SZ)、大參林(603233.SH)、一心堂(002727.SZ)、老百姓(603883.SH)及益豐藥房(603939.SH)較2023年同期分別下滑2.81%、2.84%、2.27%、3.14%、0.74%、0.14%,國藥一致亦同比下滑0.62%。
“2024年藥品零售市場整體負增長,藥品類別微增長,這種狀況前所未有。但空前并不絕后,我們預判未來的兩三年,市場形勢也不容樂觀。”中康科技副總裁李俊國在2025西鼎會開幕式上表示。
有業內人士建議,零售藥店的商業模式要逐步從“賺取藥品差價”轉向“服務增值+規模效應”。
以DTP藥房為例,“對于DTP藥房來說,專業化的服務非常重要,需要重視藥師隊伍的建設,藥師直接對接患者,需要對藥物特別是新型抗腫瘤藥物等知識儲備充足,此外,還需要了解醫保政策等,對消費者做解讀。” 翟青指出。
“歸根到底,還是需要專業化和提供有溫度的服務,以區別于O2O藥店等藥店的競爭,”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