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下,全球科技競爭焦點轉移,人形機器人、大模型、量子計算等成為國際競爭新高地。以DeepSeek、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科技崛起,正在展現中國科技的力量。全球首例完成前空翻動作、側空翻動作乃至武大人形機器人“天問”在咖啡店“實習”……2025年,被許多業內人士稱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量產元年”,產業正以超線性的速度突破臨界點。
然而,作為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的理想選擇的UHMWPE纖維材料,全球頭部廠商仍以荷蘭DSM(Dyneema纖維)、美國Honeywell(Spectra纖維)、日本東洋紡(Tsunooga纖維)為主,國內規模化企業相對較少,相關企業新產品開發進度仍待驗證。
正因如此,具備3600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年產能的南山智尚(300918.SZ)的銷售進展備受市場關注,而其在這一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已經實現。
3月19日下午,南山智尚披露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腱繩產品實現銷售訂單。據了解,這是南山智尚腱繩產品從0到1的突破,標志著打響了腱繩產品銷售的第一槍。
此外,南山智尚還公告宣布與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武漢手智創新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完成人形機器人領域聯合研發與生產化,在打響第一槍的同時沿著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縱深推進。
率先搶占從科幻到現實的萬億級賽道
特斯拉Optimus、波士頓動力Atlas等產品的迭代,驗證了靈巧手、運動控制、輕量化材料三大核心技術的成熟路徑。其中,材料作為機械結構的物理載體,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負載能力、靈活性與耐久性——這正是南山智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突破口。
作為國內UHMWPE纖維的領軍企業,南山智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年產能合計達到3600噸,產品覆蓋特種防護、海洋繩網等高附加值領域。其纖維覆蓋100D-2400D、26cN/dtex-42cN/dtex 等不同規格,強度是優質鋼材的15倍,且密度僅為鋼的1/8,完美契合人形機器人對腱繩材料的苛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戰略合作中,南山智尚將主導機器人領域核心材料的生產制造,運用公司新材料產品,為人形機器人解決關鍵傳動材料、機器人皮膚材料、機器人骨架材料、機器人外衣等部位的生產制造。
這也為預留了足夠的技術延展空間:除當前聚焦的腱繩材料外,其在機器人仿生皮膚、輕量化外衣等領域的材料儲備,或將重構人形機器人的價值構成。據券商機械行業分析師指出:“當材料企業從供應商升級為解決方案提供商,其市場估值邏輯也將從周期性的化工股向成長性的科技股切換。”
當前,南山智尚正在大力推進錦綸長絲項目,年產8萬噸高性能差別化錦綸長絲項目已于2024年11月試投產,其中錦綸6年產能4.4萬噸,更先進的錦綸66年產能3.6萬噸。
據了解,錦綸6因其優異的力學性能、耐熱性、耐磨性、耐化學腐蝕性和輕量化特點,有望應用在機器人結構部件、柔性組件、傳動系統、防護與外殼等重要領域中,在機器人向輕量化、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發展的趨勢中,將持續發揮關鍵作用。例如,OpenAI押注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挪威1X Technologies公司發布的最新款家用機器人Neo Gamma,采用的就是編織尼龍(錦綸)材質外殼。
南山智尚由此沿著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縱深推進,已在人形機器人萬億藍海中搶占先機。據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十大趨勢展望》提及,人形機器人產業在未來幾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其中中國人形機器人2024年的市場規模預計將接近27.6億元人民幣,到2029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75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32.7%。中國電子學會更加樂觀,其預計,到2030年國內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700億元,若加上其他形態的機器人,市場總規模更是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產學研聯盟:技術壁壘的破局之道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這種被業內稱為“機器人肌腱”的關鍵材料,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運動精度與耐久性。此前,武漢大學發布首款人形機器人"天問",擁有36個自由度,其中靈巧手的自由度就高達7個。“天問”擁有國際上當前最低成本的高可靠性剛柔耦合靈巧手,以腱繩驅動的柔性手指,能針對物體自適應抓取。
“天問”在武漢“NOWORRY COFFEE”光谷店內自行為顧客服務,雙臂自由彎曲,左手拿咖啡壺對著右手握的杯子,將咖啡準確地倒入杯中,左手拿著咖啡杯輕松地放到托盤上,然后雙手端著咖啡走到顧客桌前,將咖啡遞到顧客手上,已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本次在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的運動控制算法與手智創新的靈巧手技術加持下,南山智尚的UHMWPE纖維不再僅是特種防護領域的明星產品,而是化身為智能機器人“筋骨系統”的核心載體。此次,三方合作構建的“算法-材料-硬件”閉環,正在打破傳統產業鏈條中研發與制造脫節的困局。
中信證券的研報數據顯示,線性執行器、旋轉執行器、末端執行器是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在成本占比中超過70%,其中傳動系統、骨架結構等環節的成本壓縮空間尤為顯著。采用UHMWPE纖維替代傳統金屬材料,使得驅動輕量化機器人所需的電機功率降低,直接減少了能源消耗。南山智尚選擇的破局路徑,正是通過材料性能的迭代實現系統級降本。
這種成本優化邏輯在合作協議中已現端倪。公告顯示,三方將重點攻關航天航空、醫療康復等高端場景,這些領域對材料性能的極致要求與較高的價格承受能力,恰好為技術商業化提供了試煉場。
特別的,本次合作不同于傳統合作中常見的技術買斷模式,三方約定“按投入比例共享知識產權”,這一方面確保了研發團隊的持續創新動力,另一方面為后續的產業化推廣鋪設了無障礙通道。武漢大學在技術標準制定領域的主導權,與南山智尚在量產工藝端的經驗積累形成互補,這種分工既規避了高校成果轉化中常見的“紙上專利”困局,也讓企業的生產線成為技術創新的驗證平臺。
首單破冰:南山智尚的產業躍遷邏輯
市場對這套創新體系的反饋已在資本市場有所體現。2月以來,受益于機器人概念,南山智尚股價大漲,至今累計漲幅逾121%,多家機構調高其目標價位。南山智尚腱繩產品銷售訂單的實現,也標志著其核心材料在機器人應用領域完成了從“實驗室驗證”到“市場化落地”的關鍵跨越。有相關行業人士分析稱,首單的簽訂不僅驗證了南山智尚技術路線的可行性,更意味著其材料已進入頭部廠商的測試驗證體系,為后續規模化訂單奠定基礎。
站在產業發展的維度觀察,南山智尚的戰略選擇揭示了中國制造向高端躍遷的典型路徑。從紡織材料到新材料,再到如今切入機器人產業,這家企業的轉型軌跡暗合著中國制造業“從規模到質量,從代工到創新”的升級脈絡。
正如二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那些在黎明前夜布局核心技術的企業,終將在朝陽升起時收獲超額回報。對于南山智尚而言,這次產學研合作的深層價值或許在于:當智能機器的時代真正降臨,其纖維新材料的每一次創新突破,都可能成為撬動一個產業支點的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