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3月20日訊(記者 王婉瑩)不過十天,金元期貨(872050.NQ)與福能期貨(871101.NQ)相繼公告,擬終止掛牌,兩家機構從2017年登陸新三板至今,掛牌8年左右。
從終止掛牌緣由來看,金元期貨表示是結合當前市場環境及公司長期戰略和發展規劃考慮,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福能期貨亦稱,是“基于公司自身發展規劃”,并表示終止掛牌后將持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促進公司持續穩定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期貨公司市場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且業務創新不足,行業馬太效應嚴重,多數公司依賴傳統經紀業務,難以開拓新盈利點。此外,新三板流動性不足、融資功能弱,對于中小期貨公司而言,現實壓力之下,摘牌也是降低成本支出的理性考量。
業績連年滑坡,業務結構較單一
盡管機構摘牌有出于“戰略調整”和“降本增效”的考量,但財務數據的持續低迷也不可忽視。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金元期貨營業收入分別為9609萬元、8732萬元、9077萬元,呈現小幅波動,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978萬元、1624萬元、1459萬元,逐年下滑。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為4077萬元,同比微降8.67%,凈利潤同比大降7成至300萬元左右。對于利潤下滑,金元期貨表示,主要是因為交易所減收收入、資管凈收入等同比減少,業務及管理費用同比增加。
福能期貨方面,2021年至202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億元、1.11億元、1.38億元,同期,凈利潤為2640萬元、1402萬元、815萬元,逐期下滑。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為9477萬元,同比增長超8成;凈利潤為602萬元,微增兩成左右,主要得益于利息收入增長。
而從業務層面來看,兩家期貨公司公司均面臨業務結構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的共性問題。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指出,當前期貨公司對傳統經紀業務的依賴程度較高,而近年來期貨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手續費收入明顯下降,給期貨公司的業績帶來一定壓力。
以金元期貨為例,2024年上半年,營收主要依靠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利息凈收入,其中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又是“大頭”,占營收比重近四成;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占營收的比重近2個百分點左右;利息凈收入占營收比重近五成。然而,上半年公司經紀業務手續費收入1475萬元,較上年同期的2071萬元同比減少29%,拖累總營收。
整體來看,受留存手續費費率、交易所返還比例和利率下行,市場競爭加劇、運營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期貨公司經營普遍面臨考驗。
中國投資協會上市公司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支培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持續業績壓力會限制期貨公司的發展能力,且在新三板掛牌需要承擔一定的費用和合規成本,“對于業績下滑的公司而言,這些成本成為沉重負擔,終止掛牌,能夠減少開支,集中精力改善經營狀況。 ”
期貨公司馬太效應凸顯,業務創新不足
近年來,期貨行業“馬太效應”凸顯,南華期貨、弘業期貨、瑞達期貨、永安期貨等頭部機構加速業務擴張,中小期貨公司生存空間被擠壓。
目前,新三板掛牌期貨公司已降至10家左右,面對新三板流動性不足與融資功能弱化的現實,部分期貨公司掛牌多年均未實現實質性融資,反而需承擔信息披露、合規管理等成本,摘牌似乎成為降低冗余開支的理性選擇。
支培元指出,眼下,期貨行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行業同質化嚴重,部分機構為爭奪客戶開卷“價格戰”,壓縮了利潤空間,使得成本控制愈發重要。另一方面,由于業務創新不足,收入來源單一,多數期貨公司仍依賴傳統經紀業務,在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等創新業務領域發展滯后,難以開拓新的盈利增長點。
其認為,中小型期貨公司在新三板確實面臨不少困境,融資支持不足是關鍵問題,行業資源向頭部集中,某種程度也限制了業務拓展。同時,新三板掛牌的年維護成本并不低,包括信息披露、審計等費用,增加了公司運營負擔。
“放棄新三板后,中小期貨機構還有多種資本運作路徑”,支培元表示,機構可以尋求被大型金融機構或實力雄厚的企業收購,借助對方的資源和平臺實現轉型升級,也可與其他中小期貨機構合并重組,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另外,引入戰略投資者,為公司發展注入動能,也是有效渠道之一。
金元期貨與福能期貨的計劃摘牌,既是個體戰略調整的結果,亦釋放期貨行業洗牌的信號,唯有挖掘效率、重塑定位,方能在市場中尋得一席之地,新三板市場主體,也將繼續經歷“進與退”的交替。(藍鯨新聞 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