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國家未來產業發展重點。這一政策的背后,是“海洋強國”戰略的進一步深化。
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達10.54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11.5%,其中,能源礦產、生物醫藥及智能裝備等深海科技相關產業占比超25%,市場規模直逼3萬億元,這一“藍色新質生產力”如何打造萬億級經濟新增量?
隨著政策的推動、法規的完善、市場需求的增長、技術創新的驅動,未來,深海科技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產業鏈有哪些環節更具收益潛力?
3月26日16:00關注鯨直播,本期特邀鯨平臺智庫專家、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知名科技作家陳根為大家進行解讀。
?
AI財評
【財經視角:深海科技產業的投資邏輯與風險提示】
從產業經濟角度看,深海科技被納入國家新興戰略產業具有三重驅動力:一是海洋經濟已占GDP近9%,但深海開發率不足5%,存在巨大價值洼地;二是關鍵技術突破帶來成本拐點,我國載人深潛、ROV等裝備國產化率超70%,推動開發成本年均下降12%;三是能源安全需求倒逼,南海可燃冰儲量相當于800億噸油當量,商業化開采將重構能源格局。
投資機會呈現金字塔結構:上游裝備制造(耐壓材料、傳感器)毛利率可達45-60%,中游數據服務(海洋測繪、環境監測)年復合增速25%,下游資源開發(生物醫藥、礦產)想象空間最大但周期長。需警惕技術轉化率低(當前不足30%)、國際公約限制(如海底采礦條款)及重資產投入(單臺AUV造價超2000萬元)三大風險。建議關注具有軍工資質轉化能力的企業,這類標的往往能實現技術-商業雙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