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受訪企業提供
藍鯨新聞3月26日訊(記者 翟智超)在AWE 2025展會上,雷鳥創新(下稱“雷鳥”)攜最新一代AR眼鏡X3 Pro及AI+AR生態成果登場引發行業關注。
展會期間,雷鳥創始人兼CEO李宏偉在接受藍鯨科技專訪時,系統闡述了雷鳥在AR領域的技術進展與產品策略。據透露,雷鳥已實現全彩Micro LED 光波導 AR 眼鏡量產,其中,光刻刻蝕光波導可將彩虹紋抑制率控制在 95%以上,而空間計算核心算法(SLAM)能夠在 4nm 芯片上完成的本地化部署。
關于AI與AR融合,雷鳥將通過與阿里云合作開發眼鏡專屬多模態大模型,嘗試解決翻譯等場景中AR顯示與AI識別的協同問題。而對行業關注的量產與成本平衡,李宏偉提出“攀登珠峰”與“沿途下蛋”并行策略,即在研發前沿技術的同時,通過Air系列等成熟產品擴大市場。
談及未來競爭格局,他認為AR眼鏡作為兼具計算平臺與時尚屬性的品類,市場規模可能超越手機,但成功企業需具備硬件、算法、生態等綜合能力。目前雷鳥Air系列已通過PMF(產品市場匹配度)驗證,供應鏈成本優化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以下是李宏偉與藍鯨科技的對話實錄,內容在保證原意下有刪減調整。
藍鯨科技:雷鳥在光學顯示、空間計算等核心技術領域里的研發進展如何?
李宏偉:在光學顯示方面,雷鳥是全球唯一量產全彩MicroLED光波導AR眼鏡的公司,其中,雷鳥自研的全彩MicroLED光引擎通過極致的設計與工藝,將體積壓縮只0.36cc,相較上一代縮小了40%。光波導采用行業領先的光刻刻蝕工藝,能抑制95%以上彩虹紋,亮度高,滿足戶外強光下使用需求。而且MicroLED光波導作為AR眼鏡光學顯示技術的正確路線,關鍵指標包括全彩顯示、無感顯示及良好性能,雷鳥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色。
在空間計算方面,空間計算核心算法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雷鳥能在4nm芯片上本地完整運行,精準度與蘋果接近,且初始化效率高、僅需幾毫秒,功耗為行業優秀水平的一半,達到成熟且領先狀態。
在人機交互方面,雷鳥眼鏡擁有觸控、語音、眼動、手勢、肌電手環等多種交互方式,可實現類似Vision Pro的交互效果,取得重要突破。?
藍鯨科技:雷鳥是如何平衡技術創新和產品成本、量產之間的關系?
李宏偉:雷鳥秉持“攀登珠峰”與“沿途下蛋”并行的理念,雷鳥一方面會研發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同時將相對成熟的技術投入量產,像雷鳥X3 Pro便是成果之一。而相較于已上市的產品,雷鳥內部研究的技術更為先進,會提前對未來幾年的產品與技術展開布局。
另一方面,雷鳥還利用成熟技術打造出契合用戶需求的Air系列(BirdBath眼鏡)和V系列(AI拍攝眼鏡)等“沿途下蛋”產品。此外,雷鳥憑借行業頭部企業的優勢,已經獲得諸多供應鏈支持,促使產品成本快速下降。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推動產品破圈進入大眾市場,隨著產量提升進一步降低成本,Air 3就是成功范例。
藍鯨科技:與Meta Orion等產品“對標”中,雷鳥如何在保證技術水平基礎上,又實現量產?
李宏偉:如果說Orion是AR眼鏡領域的Vision Pro,那雷鳥X3 Pro則更像“Vision”。X3 Pro是一款平衡了現階段技術與市場需求的產品,雖然未如Orion一般,在所有技術指標上采用當下最前沿技術,但在技術與體驗上同樣是業內第一梯隊。比如在光波導選擇上,雷鳥內部雖有碳化硅版本,但上市產品未使用該材料,而是選用了同樣領先且比碳化硅更務實的刻蝕波導技術。此技術利用光刻機與芯片刻蝕工藝,在玻璃上制作波導,以此較好地平衡成本與產品體驗。正如公司策略,雷鳥不會為炫技選擇將行業最先進技術全堆砌在上市產品中,而是在內部研發前沿技術與產品,最終推出既領先又務實、可量產的產品面向市場。?
藍鯨科技:您多次提到AI+AR將成為下一代的通用技術平臺,現在很多AR眼鏡廠商也在說AI+AR。在技術層面,雷鳥如何實現AI與AR的深度融合?
李宏偉:首先,雷鳥十分重視AI技術基礎建設,我們部分工作自主開展,部分通過合作推進,為后續發展筑牢根基。其次,雷鳥搭建了AI與AR的融合架構,面向開發者打造了易用、好用的開發環境。再者,雷鳥也從應用場景和需求出發構建技術體系。當前,在技術架構上,AR技術聚焦于SLAM空間定位系統,致力于在眼鏡上實現高效低功耗的SLAM框架,方便各類虛實融合應用調用與開發。在AI方面,雷鳥還開發了AI中臺以及AI開發平臺,將相關能力開放給到開發者與用戶使用,同時雷鳥也與阿里云通義大模型深度合作,雙方投入上百人團隊為研發眼鏡專屬的多模態大模型。比如在翻譯場景中,不局限于對話翻譯,利用眼鏡攝像頭拍攝英文菜單后,通過AI實現翻譯,再借助AR將翻譯結果精準貼在菜單對應位置,解決了傳統翻譯結果顯示難以對應實際所指的問題,充分展現了AI與AR結合的必要性。最后,將上述能力整合為完善的雷鳥開發平臺,涵蓋AI、AR及AI+AR開發平臺,本質上是AI與AR深度融合的平臺,以此促進用戶和開發者更好地利用開發生態,推動應用開發。
藍鯨科技:您認為未來AR眼鏡的市場格局將如何演變?
李宏偉:從終局視角看,AI和AR眼鏡作為下一代計算平臺,兼具平臺型產品與時尚屬性。雖然最終成功的企業數量有限,但因佩戴在臉上面向大眾,預計其市場規模會超越手機,大概會有七八家企業脫穎而出。
另外,這個賽道蘊含顛覆式創新機遇,其空間顯示技術、空間感知交互等都是智能手機不具備的能力,且AI+AR眼鏡涵蓋手機場景、AI智能助手與虛擬現實融合三大類,后兩者具有顛覆意義,是一個顛覆式創新的機會。也正因此,未來市場可能會有超過一半的成功企業非傳統巨頭,而是新興企業。但另一面,這些新興企業也并非完全從0起步,畢竟AI+AR的整機與生態建設,考驗的是供應鏈、硬件、軟件、應用生態、銷售渠道以及品牌營銷等綜合實力。
在發展進程中,隨著行業前期的產品市場契合度(PMF)驗證,不帶顯示的AI眼鏡以及雷鳥Air系列均已進入PMF階段。越來越多企業受行業向好趨勢吸引加入賽道,正如埃隆?馬斯克所言,當一個被廣泛看好的方向實現突破后,眾人踴躍參與,這對整個行業發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