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謝瑩潔
2024年被認為是消費電子的復蘇之年,但對于果鏈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日,蘋果產業鏈代工龍頭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下稱“立訊精密”)交出最新答卷。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2319.05億元,同比增長8.35%;歸母凈利潤109.52億元,同比增長19.53%。
作為轉型較早的企業,立訊精密已經吃到增長紅利,由此帶來的安全、毛利率、運營成本等問題正在成為新的難題。
業績報喜
公開資料顯示,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原本是富士康工廠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1999年她收購了香港一家電子產品代加工公司——立訊,專做連接器的代工生產,主要業務來源是富士康的額外訂單。
2004年至2010年,王來春帶領公司“去富士康”,轉向自主生產研發;2011年至今,其圍繞蘋果這個大客戶不斷擴大業務線,并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加速完善在電子消費領域的布局。
2010年,立訊精密在深交所完成上市,上市后開始通過收購擴張,逐漸成為“果鏈一哥”。據統計,其圍繞蘋果展開的并購有十余起,包括收購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成為iPad連接線的供應商;通過收購江蘇緯創和昆山緯新100%股權,切入iPhone代工業務等。
今年一季度,立訊精密營收524.07億元,同比增長4.93%;歸母凈利潤24.71億元,同比增長22.45%。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約52.27億元-54.45億元,同比增長20%-25%。
業績上漲的同時,立訊精密對蘋果公司的依賴度也在不斷加深。
2020年至2023年,立訊精密營收分別為925億元,1539億元、2140億元、2319.0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2.25億元、70.71億元、 91.63億元、109.52億元,其中蘋果貢獻的收入占比分別為69.02%、74.09%、73.28%、75.24%。
“公司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并且短期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如若重要客戶發生嚴重的經營問題,公司也將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財報提示風險稱。
股價疲軟
消費電子行業的整體下行,已有各方數據佐證,終端的數據最為直觀。IDC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億部,創十年來全年出貨量新低。
近兩年,蘋果以“加量降價”的定價策略推出新品,市場猜測供應商因此讓利。立訊精密財報披露,占公司營收占比高達八成以上的消費性電子業務毛利率為10.60%,比上年同期減少0.87%。
事實上,不只是立訊精密,整個代工行業均面臨到溢價能力偏弱、銷售毛利率過低的問題,而蘋果公司正是利用多元化的供應鏈牢牢占據掌控權和議價權。
數據顯示,A股49家蘋果概念公司中,毛利率在20%以下的公司有28家,占比超五成,而毛利率在個位數的公司有10家,占比達兩成。
從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對于立訊精密或有所擔憂。2021年與2022年,立訊精密全年跌幅分別為12.18%、35.32%,2023年以來股價在30元/股上下波動,相比2020年10月的歷史最高價63.53元/股相比腰斬。
消費電子市場整體環境不佳,加之作為蘋果下游企業,立訊精密仍在國內外面臨諸多并不明朗的市場風險,是二級市場波動的主要原因。而在自身成長性方面,消費電子市場“紅利”逐漸消散、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導致公司議價能力難以提升。
此外,蘋果已經出現銷售額疲軟。2024年第二季度,蘋果營收達到907.5億美元,同比下滑4.31%;凈利潤236.4億美元,同比下降2.15%。
為擺脫“蘋果依賴癥”,立訊精密一方面尋求拓展消費電子新客戶,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擴張;另一方面開始向消費電子以外業務布局,智能汽車相關應用是主要方向。
立訊精密在汽車領域的策略,基本與消費電子類似,也是想通過多元化的產品布局來提高單車價值量。從產品端看,公司產品主要包括汽車神經系統、汽車智能駕駛、汽車動力系統以及汽車智能駕艙四大部分。
華鑫證券在最新研報中提到,立訊精密通過并購美國威訊聯合半導體部分資產,公司在射頻前端模塊領域的精密制造能力得到增強。展望未來,立訊精密深耕通訊與數據中心領域,AI高性能計算的需求增長將成為其業務增長的新動力。同時,公司也有望借助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趨勢,在汽車領域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同時發布風險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預期,新產線產能爬坡進度不及預期,技術迭代等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布局讓其資本開支壓力進一步增加。今年一季度公司現金流為-8.4 億元,研究機構分析稱,主要系應付賬款短期壓力較大、疊加上半年為消費電子傳統淡季所致。
加速“上車”
從立訊精密的最新動向來看,公司仍面臨諸多轉型挑戰。
2022年2月,立訊精密與奇瑞控股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分別出資30%、70%組建合資公司,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隨后就拋出巨額定增方案,擬非公開發行募資135億元,其中20億元擬投新能源產線。
上述定增方案已于2022年底獲得證監會核準,但最終未能實施。2023年12月1日,立訊精密公告顯示,公司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2022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的議案》。
立訊精密最近召開了業績說明會,會上提到了投資奇瑞一事,“對于奇瑞的投資是由立訊精密的控股公司主導,屬于股東個人純粹的投資行為,目前沒有注入上市公司的計劃。”
也就是說,奇瑞和立訊精密并無直接關系,只是擁有同一個股東。而且,控股方立訊有限公司暫時沒有將持有的奇瑞汽車股權出售給立訊精密的計劃。
究其根本,從消費電子供應鏈轉型汽車供應鏈并不容易,大部分手機器件并不能在汽車上復用。
雖然多元化的產品布局可以拓寬業務板塊,提升公司單車價值量,但由于汽車行業對產品安全性要求較高,認證過程復雜且周期較長。以芯片為例,車規級芯片在使用溫度、壽命、可靠性等方面均比消費級芯片有更嚴格的規定,需要專門的車規級產線生產。消費電子轉汽車,整體復用度并不高。
因此,整車廠商對Tier 1廠商黏性較高,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廠商,這也導致新進廠商進入供應鏈的難度極大。
目前,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4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了43.7%,創歷史新高,從這一數值來看,新能源汽車未來繼續大幅增長的空間相當有限。
而公司在汽車業務方面的效果尚未顯現。2023年,立訊精密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營業收入92.52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為3.99%,低于2018年的4.82%。
業內因此對公司未來產生觀點分歧,有投資者擔憂,立訊精密對蘋果的支撐不斷加強,是否有足夠的精力應對其他領域日益激烈的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已于今年年初宣布停止造車、將更多資源集中于AI投資。
部分機構依然看好公司發展,長江證券研報指出,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行業整體弱復蘇的背景下,依舊能夠實現高速增長。判斷今年大客戶各類產品線出貨依舊有望憑借推新換代保持強勁,公司作為核心配套供應商有望參與更多產品料號并隨之成長,在手機組裝份額方面依舊在提升通道。如今公司迎來汽車智能化、電動化、AI算力發展機遇窗口,憑借過往在消費電子硬件領域的積累,公司未來有望在汽車及通信領域再次成長為行業巨頭。(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