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睡眠已成為影響我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約有20%~30%的成年人患失眠癥。在剛剛過去的第24個世界睡眠日的主題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的科普講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就指出:“睡眠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大,良好的睡眠能讓大腦得到恢復,把大腦一天產生的垃圾‘清零’,睡覺以后腦子變得清醒就是這個道理。”
但當下,“睡不好覺”仍是很多人群難以擺脫的困境。近年來,睡眠經濟也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場全新的生活革命,不僅傳統寢具品牌,還有更多家居企業、科技企業等也參與了進來試圖分一杯“睡眠經濟”的羹,睡眠經濟正在迎來一個提速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的誕生又為睡眠經濟“澆了一把火”,技術發展能否助推整個睡眠產業鏈再進一步,家居企業又能否借此風口迎來新機遇?
假如床墊能像AI一樣懂你
2024年開年,一段場景逼真、色彩豐富,由人工智能系統Sora制作生成的視頻,給AI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從OpenAI的推出,到Sora的發布不過一年的時間,人工智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新了大眾的認知,這也會讓人更加好奇,人工智能到底會進化到什么程度?
事實上,人工智能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新范式觀察發現,在AI大模型的介入之下,智能家居的用戶體驗得到了優化,家裝設計軟件的設計效率得到了提升,而當下,人工智能甚至開始造起了床墊。
2023年9月,慕思推出了一款通過融合大數據、AI技術,實現“定制睡眠”的T11 Pro AI床墊,這款產品搭載了慕思首創的?“潮汐算法”,能夠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整合支撐調節算法、睡眠報告算法和實時睡眠分析等科技成果,為用戶提供更科學、更個性化的睡眠體驗。
今年2月,顧家家居申請了一項名為“一種智能床墊、睡眠貼合度調節系統及方法”的專利。去年9月,顧家也發布了新品AI氣能床墊,這款產品具備“AI自動識別、AI自動貼合、睡眠檢測、靜音運作”四大科技力,能夠根據每個人的身姿特征提供各部位智能支撐,助力用戶深度睡眠。
喜臨門則在去年發布了3款智能產品,包括AI空氣能助眠床墊、AI舒腰床墊以及監測電動床,其中AI空氣能助眠床墊更挑戰延長深睡 37 分鐘,提升用戶的睡眠質量。
?
除了傳統床墊品牌將目光投向智能床墊領域之外,也有不少企業開始跨界布局,試圖在睡眠經濟時代中分一杯羹,為企業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比如,廣藥集團在去年9月聯合HEKA中國發布了人工智能床墊,這款床墊能夠通過內置的AI智能柱(里面涵蓋了傳感器、調節柱、AI大腦、數據庫),在10秒內自動適應用戶的體型和睡姿,并自動調節成可以為用戶提供舒適支撐的床面高度和軟硬度。
?
作為奔馳、寶馬、奧迪、特斯拉、蔚來等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的汽車座椅的原材料供應商,以及技術和配方的支持合作方,江蘇長順集團也在2020年推出了床墊品牌“紓蘭”。
據悉,紓蘭研究院從1995年就開始研發床墊,通過數字化私人定制床墊,將軟硬度、貼合性、支撐性、環保性等關鍵指標數字化,為消費者提供更適合自己的“獨一無二”床墊。
智能床墊是不是“智商稅”?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顯示,近半數民眾每晚平均睡眠時長不足8小時,且2022年國人入睡時間比2021年還推遲了1個小時。
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受訪者的失眠原因各有不同。76.2%的受訪者認為寢室環境會影響睡眠質量,比如是否安靜、遮光等;71.0%的受訪者認為是心理因素的影響,比如工作生活的壓力;59.0%的受訪者認為是寢具因素,如床墊、枕頭、被褥等。
因為每個人的身材結構不同,對床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方案來解決所有人的失眠問題。對于受寢具因素影響而失眠的人群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根據自身需求來打造的寢具,這也是近年越來越多家居企業推出智能床墊的原因。
但在這個過程中,關于智能床墊、智能床具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的質疑也不絕于耳,在消費者看來,當下的智能床墊與其說是科技產品,更像是營銷噱頭。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由于中國在智能床行業起步較晚,相關產品目前仍處在推廣階段,消費者對于智能床的概念較為模糊,90%的消費者不理解也不認同智能床。
?
消費者會有如此認知,家居新范式認為,一則是因為智能床領域涉及的技術眾多,而行業當前仍缺乏統一標準,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和功能差異較大。
比如,部分智能床墊除了推出0重力模式、自我調整模式、預防打鼾等功能之外,還會加入一些夸大的功能模式,像瑜伽模式、游戲模式等。
這些如同雞肋的功能被包裝成為“智能模式”,但實際上卻跟人工智能卻沒有太大的關系,久而久之便難免讓消費者產生“智能床=智商稅”的認知。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過于強調智能床墊的“智能感”,而忽略了床墊作為一種高標準化產品,躺著舒不舒服才是消費者判斷一張床墊好壞的關鍵。
而這背后需要的是廠商對新設計、新材料、新技術的持續研發,而不是通過一些電動升降功能、加熱功能、音樂功能來“喧賓奪主”,這也會本末倒置。
中國教科院體制所副所長張家勇曾表示,單純依賴智能床改善睡眠質量是不太現實的,但對于那些有睡眠障礙或長期存在睡眠困擾的人群,智能床確實能起到一定的輔助入眠功能。
盡管如此,智能床的銷售規模近年確實在快速增長。據智研咨詢數據顯示,全球智能電動床市場規模快速擴容,2015-2022年,7年內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21.6%,2022年達52.1億美元。
一方面,在AI大模型的新技術加持下,實時睡眠數據檢測模型將進一步成熟,有望迎來真正的智能化、個性化和定制化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智能化家居設備互聯互通也在不斷加強,這讓整個智能家居大數據能夠形成一個體系。
早期,智能床墊以感應、探測為主,系統可以檢測人體的睡眠習慣,但未必能夠及時反饋或形成解決方案。而現在在大數據模式的加持下,智能床墊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整合,最終可以集成在一個小程序、APP上面,消費者可以更直觀地調整自己的睡眠方案。
“智能風口”能否照進睡眠行業?
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智能床市場上共有幾類玩家:第一類是傳統家居企業,比如國內品牌慕思、喜臨門、顧家家居等,海外品牌席夢思、絲漣等,還有從大家居切入臥室場景的,比如林氏家居等。不過,相比起許多國內品牌在4年、5年前就推出第一款智能床墊,外資品牌的腳步要“落后”許多。像絲漣也是在去年才正式推出第一款智能床墊產品;而席夢思雖然已經帶著它家的智能床墊走過多個展會,但產品至今仍未上市。
第二類則是自研崛起的國內玩家,如匠心家居、麒盛科技、趣睡科技,但像匠心家居、麒盛科技其實是以海外市場為主,兩者海外市場占比都高達9成左右。第三類則是跨界行業的新玩家,比如上文提到的以生產汽車座椅起家的紓蘭,還有聯想也曾在2020年跨界推出了聯想云睡眠智能床。
整體來看,幾類玩家各有各的優勢。傳統寢具廠商在供應鏈、生產能力以及渠道布局上更有優勢,而且“寢具品牌”的印象已經在消費者心智中先入為主,在后續銷售上也能更得心應手。而自研玩家和跨界玩家敢于正面迎戰傳統玩家,必然也是各有各的強項。
比如趣睡科技背后站著喜臨門和小米兩個資本大佬,可以說既有傳統玩家的優勢,也有互聯網企業在營銷、流量上的豐富經驗。還有紓蘭憑借其在汽車配飾表皮材料上的豐富研發經驗,目前是一家集睡綿原材料研發與床墊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企業。雖然紓蘭不是做傳統床墊起家的,但其在材料研發方面的經驗和專利,其實并不輸給傳統玩家。
而且紓蘭所提出的數字化定制床墊概念,可以根據用戶身體脊椎曲線、睡眠喜好和其他定制需求來量身定制,是一款完全根據用戶自身身體壓力數據及個人需求來定制的床墊。消費者還可以自行選擇不同的材料配置,比如恒溫控溫、護膚養顏、抗菌防螨、吸濕透氣等,確保每個選擇都符合用戶所需。
總的來看,對于智能床墊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的問題,不同消費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但正如家居新范式所提到的,床墊能否讓消費者睡得舒服,才是床墊存在的關鍵。人工智能對床墊功能升級的推動作用,應該建立在提升睡眠體驗的基礎上,在這一方面,紓蘭的數字化定制床墊概念確實更能解決千人千面的失眠問題。
結語
長遠來看,家居新范式認為受推動智能家居政策紅利、中國老齡化人口加深等因素的影響,智能床市場還有望迎來進一步的發展。
要在未來的千億市場中撕下一塊肥肉,家居企業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不僅要將睡眠領域的研發做深做透,也要嘗試從床墊走向大臥室,通過多品類協同來推動睡眠場景的發展。從“大睡眠”走向“大健康”,睡眠產業的逐鹿時代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