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站穩全球第一梯隊。其中,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突破19萬項;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機器人產業迎來一個又一個“中國時刻”。
8月8日-12日,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在北京舉行。據統計,本次大會匯聚200余家企業的1500余件展品,其中100余款為首發新品,50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參展,數量創同類展會之最。
在8月8日-11日為期3天的主旨論壇中,國內外院士專家、國際機構代表、一流企業大咖等齊聚一堂,分享機器人“產業發展”“創新應用”“技術融合”三大篇章。
期間,覽富財經看到了4張熟悉的中國面孔,他們背后代表的力量,正在推動中國成為傲立全球的智造強國。
第一張面孔: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
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企業作為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
王興興,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CEO、CTO,在碩士研究生期間開創性地開發了使用低成本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高運動性能小型四足機器人XDog。2016年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成立,在全球率先公開零售高性能四足機器人,全球銷量領先,顯著推動了全球高性能四足機器人的市場化進程。曾受邀參加ICRA2018~2022足式機器人論壇演講等國際頂級機器人會議,帶領團隊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200余項,帶領公司產品登上央視牛年春晚、美國超級碗等頂級舞臺。
大會上,宇樹格斗機器人擂臺賽燃情上演,秀出拳腿組合、閃避格擋等高難度動作,一展高超的運動控制與平衡能力,其背后是宇樹毫秒級響應控制系統在驅動。這不僅是性能較量,更是人機協同的盛宴。
王興興以《機器人產業規模化的機遇與挑戰》為題作分享,他表示,關于機器人本體,普遍存在一種誤解,將當前未能大規模應用或功能受限歸咎于硬件不足或成本過高。然而,現有硬件雖仍需持續優化,但已具備基礎可用性,當前真正的瓶頸在于具身智能還未完全成熟,這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核心因素。目前,全球范圍內最大的問題是模型問題并非數據問題,具身智能機器人模型架構有待提高。
第二張面孔: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姜廣智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火如荼,很多國家和地區已將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機器人產業發展,不斷做強“軟環境”、做大“硬支持”,助力無數創業者安心奮斗。
這場創新浪潮中,北京持續加大機器人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器人創新高地。自2019年起,連續出臺兩輪三年行動計劃。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高地和高端產業的集聚區。
大會上,姜廣智發布《北京市機器人“雙百工程”成果》。據其介紹,目前,北京已培養機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7家,獲批手術機器人注冊證33個,集聚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30家,均居全國首位。
通過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聚焦機器人“1+4”產品體系即將人形機器人作為核心領域進行謀劃和布局,帶動協作、醫療、特種、物流四位優勢機器人產品躍升發展,已支持形成12類200項機器人創新產品,高端產品體系基本形成。通過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范工程,發揮北京超大城市場景豐富的優勢,加大場景創新和供需對接的力度,支持機器人創新產品在11個領域134種場景完成首試首用和迭代升級,應用深度和廣度持續拓展。
下一步,北京將深入總結“雙百工程”的經驗做法,聚焦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需求,持續在創新產品和高價值場景兩端發力,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服務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強化整機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快全域場景開放,進一步優化產業要素保障,服務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張面孔: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國智能機器人崛起,是一場從追趕到引領的科技長征。大量來自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工程人才,以及他們背后的科研實力,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原動力。
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的研究與開發,參與研制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19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漢字處理和字符識別研究,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研發聯想式漢卡和微機,分別于1988年和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1年獲得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倪光南在題為《“AI+空間計算”讓機器看懂世界》的演講中表示,“AI+空間計算”開啟了二維交互向三維交互發展的新范式,空間計算作為一種全新的計算方式,它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橋梁,正在重塑人類、機器和世界的交互方式,是推動機器人落地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
當前人工智能引領科技范式變革的時代,在國家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大形勢下,要推動機器人發展到AI+機器人,更好地發揮它新質生產力的作用。為了達到這個要求,關鍵在于提升機器人智能審評,要用腦-眼-行動協同的系統來提高機器人智能水平,真正讓機器人能夠看見世界、理解世界、行動于世界。
第四張面孔: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
金融如水,企業如舟。行業普遍認為,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資本的持續關注與細心澆灌。2025年,“耐心資本”與“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一同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健全創投基金差異化監管制度,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在新一輪生成式AI熱潮中,藍馳創投頻繁出現在頭部項目中,且常常是首輪或早期投資者——自2021年起,藍馳陸續投資了大模型公司西湖心辰、月之暗面,AI應用公司Genspark、沐言智語和與愛為舞等。在具身領域,藍馳出手尤其兇猛,投資了智元機器人、銀河通用、靈初智能。其中,藍馳連投智元兩輪,銀河和靈初,都是在天使輪投資。
作為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參與了銀河通用機器人、智元機器人、高仙機器人等明星(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的投資。在他看來,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具身智能將在2025年下半年迎來“交卷”窗口期,這輪融資熱度能否持續取決于企業的“交卷成績”。
曹巍堅信,具身智能驅動的通用機器人仍然是未來10年里資本市場值得關注的技術主題。隨著社會對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關注度和期待遠超技術發展水平,投資市場的情緒回落是可以預見的,但是這并不影響這一新興技術螺旋向上的發展趨勢。
8月11日,機器人項目路演及投融資對接專場在北京亦莊同期舉行。本次路演首程資本、藍馳創投、源碼資本、北京經開區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產業局聯合主辦,精心遴選11家高潛力明星項目,旨在匯聚產業資源、資本力量與創新智慧,共建機器人產業新生態。據悉,百余家頭部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到場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