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呂子禾
2025年8月8日,一則消息在創投圈傳開:消失近兩年半的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出來了”。財新援引多個信源證實了這一消息,而華興資本的回應則異常平靜:“包凡不再參與集團日常管理,其個人動態屬私人事務。”
從2023年2月突然“配合調查”,到2025年夏天悄然現身,894天的空白里,這位曾被《彭博市場》評為“全球金融50大影響力人物”的資本大佬,以及他一手打造的華興資本,都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震蕩。
如今包凡現身,塵埃落定,華興資本已經駛入新航道。我們不妨回溯這段波折,看看這位“并購之王”如何書寫傳奇,又為何卷入風暴,華興資本在剝離創始人影響后,又能走向何方??
華爾街歸來的 “隱形操盤手”
1970年,包凡出生于上海一個外交官家庭,祖父曾任職浙江銀行高管,似乎注定了他與金融的緣分。復旦大學畢業后,他遠赴挪威攻讀商業與經濟學碩士,隨后踏入華爾街。1993年,包凡進入摩根士丹利,2000年前又轉至瑞士信貸,參與過數家跨國企業的并購與融資,練就了一身資本運作的硬功夫。
2000年,包凡選擇回國,出任亞信集團首席戰略官。這段經歷讓他近距離觀察到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融資痛點:創業者熟悉技術與市場,卻對國際資本規則陌生,亟需專業的本土投行服務。2005年,他帶著這個洞察創立華興資本,定位“專為創業者服務的投行”,精準踩中了中國互聯網浪潮初起的黃金時代。
在包凡的帶領下,華興資本從財務顧問業務起步,逐步拓展至投資管理、證券承銷等領域。2015年,華興資本迎來了高光時刻,包凡主導或參與了滴滴與快的、美團與大眾點評、58同城與趕集網等改變行業格局的并購案,這些交易直接奠定了中國互聯網的基本版圖。
同年,包凡入選美國《彭博市場》全球金融50大影響力人物,成為榜單上罕見的中國面孔。2016年,華興資本獲得券商牌照,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形成“投行+投資+證券”的全鏈條服務,成長為中國新經濟領域的標桿機構。?
風暴894天:停牌、切割與自救
2023年2月16日,華興資本突然公告:“無法與董事會主席包凡取得聯系”。10天后,公告更新:“包凡正配合中國有關機關的調查”。消息一出,市場嘩然,華興股價單日暴跌28%。
這場風暴的核心,繞不開一個名字:叢林。作為前華興資本總裁,叢林出身工行系統,曾批準給華興一筆2億美元貸款。耐人尋味的是,這筆貸款在華興2018年上市后還清,兩年后,叢林辭職加入華興。這種“從體制內到市場機構”的跳轉,被外界質疑為“旋轉門”腐敗。
2022年9月,叢林因工銀租賃任職期間的問題被留置;2023年2月7日,他退出華興證券董事會,不久后,包凡被帶走調查。有消息稱,包凡涉嫌單位行賄,與叢林案直接相關。
包凡的缺席讓華興陷入動蕩。2023年4月,公司因無法聯系包凡而延遲發布年報,隨后停牌17個月;2024年2月,華興資本發布公告稱包凡“由于健康原因及希望將更多時間用于處理家庭事務的考慮”辭去公司所有職務,徹底淡出;同年9月復牌首日,股價再跌66%。財務數據更顯艱難:2022至2024年,華興累計虧損超10億元,投行業務縮水,員工人數也大幅縮減,核心團隊流失嚴重。
為穩定局面,華興啟動管理層迭代:2023年10月,聯合創始人謝屹璟任代理CEO;2024年2月,謝屹璟接任董事長兼CEO;2024年10月,包凡妻子許彥清接任董事會主席,持有48.71%股份;2024年11月,老員工王力行出任CEO,完成“去包凡化”的治理重構。?
“后包凡時代”
包凡退場后,華興資本的新管理團隊提出“華興2.0”戰略,明確與過去切割。戰略上,他們弱化傳統互聯網業務,押注硬科技與前沿領域。
在AI與具身智能賽道,華興已參與星海圖、星動紀元等項目融資;在Web3領域,公司批準1億美元預算,協助C1Fund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亞洲唯一承銷商,并計劃擴展香港牌照至數字資產業務。
財務上,華興逐步企穩。2024年虧損收窄至1.8億元,完成外部債務清償,現金儲備充裕。華興的轉型初見成效,但還是有著不小的挑戰:?AI、Web3等領域競爭激烈,華興需在新賽道建立壁壘,如何擺脫對創始人的路徑依賴,重建公司文化,是管理層面臨的長期考驗。
如今,包凡雖已現身,但華興明確其“不再參與管理”。這家曾定義中國新經濟投行的機構,正試圖在沒有創始人的情況下,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包凡與華興的故事,恰似中國創投行業的一個縮影。從草莽時代的人脈驅動,到規范時代的制度依賴;從個人光環照亮企業,到團隊韌性支撐發展,這段歷程既藏著資本的狂歡,也寫著合規的代價。
包凡的傳奇或許已落幕,但華興的轉型仍在繼續。無論未來如何,這場跨越兩年半的風波都在提醒:在資本市場的浪潮中,沒有永遠的傳奇,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生存法則。(思維財經出品)■